骨質健康的首要標準是通過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(DXA)檢測骨密度值。正常情況下,T值在-1至+1之間屬于健康范圍;T值在-1至-2.5之間提示骨量減少;T值≤-2.5則檢查為骨質疏松癥;若同時伴有脆性骨折則屬于嚴重骨質疏松。這項檢測被認為是檢查骨質疏松的金標準,能反映骨骼中礦物質含量和強度。
骨結構與微觀形態
健康的骨骼應具備完整的微觀結構,包括排列規則、連接緊密的骨小梁,以及厚度和質量正常的皮質骨。當骨質疏松發生時,骨微結構會遭到破壞,表現為骨小梁變細、斷裂,骨髓腔增寬,這些變化可通過X線或CT檢查觀察到。保持骨骼的微觀結構完整對發現骨折至關重要。
臨床癥狀表現
骨質健康者不應出現持續性骨痛、身高縮短或駝背畸形等癥狀。腰背疼痛、夜間加重的骨痛、身高較年輕時降低3cm以上、出現非暴力性骨折(如咳嗽導致的肋骨骨折)都提示可能存在骨質疏松。臨床上將脆性骨折視為骨質疏松嚴重的并發癥和檢查依據之一。
營養與代謝指標
維持骨質健康需要充足的鈣、磷和膠原蛋白攝入,這三者被稱為"骨骼健康三要素"。血液中鈣、磷、堿性磷酸酶等指標正常,25-羥基維生素D水平≥30ng/ml,表明骨骼代謝處于平衡狀態。同時應避免影響骨代謝的問題(如甲亢)和藥物(如激素)。
功能狀態評估
骨質健康者應保持正常的活動能力,包括行走自如、完成日常活動無困難。通過定量超聲檢查跟骨或橈骨,測量聲波傳導速度可間接評估骨骼強度。平衡能力測試(如單腿站立時間)也能反映跌倒風險,是評估骨質健康的重要功能指標。
發現與生活方式標準
保持骨質健康需要體重適中(BMI18.5-24)、每周≥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、每日鈣攝入1000mg和維生素D800-1200IU、戒煙限酒、發現跌倒等措施。70歲后仍能維持這些生活習慣者,通常具有更好的骨骼狀態。規律檢測骨密度(尤其絕經后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)也是維護骨質健康的關鍵。
遺傳與發育因素
理想的骨質健康應包括較高的峰值骨量(約在30-35歲達到),這取決于青少年期的營養和運動狀況。家族中無骨質疏松骨折史、個人無長期臥床或太空飛行等特殊經歷,都預示著更好的骨骼質量。骨齡與實際年齡相符(兒童期)也是骨骼正常發育的標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