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國家衛生健康委面向公眾發布了新版《體重管理指導原則(2024年版)》,從肥胖的界定標準、肥胖的干預等方面為普通公眾和專業醫生提供指導。這一指導原則的發布,旨在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體重,從而降低慢性病的發生風險。
超重肥胖的判定標準是什么?
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脂血癥、心腦血管問題、某些癌癥等多種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。因此,科學地判定超重和肥胖顯得尤為重要。
超重和肥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,其中包括遺傳、飲食、身體活動水平、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等。這些因素相互作用,共同影響著個體的體重狀況。
什么樣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?
體重指數(BMI)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。BMI的計算公式為:
BMI=體重(kg)/身高(m)²
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圍在18.5至24之間。BMI在24至28之間被定義為超重,達到或超過28就是肥胖。根據BMI的數值,肥胖又可分為輕度肥胖(28-30)、中度肥胖(30-35)、重度肥胖(35-40)以及極重度肥胖(≥40)。
人體成分分析儀的作用
除了BMI,人體成分分析儀在體重管理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這種設備能夠測量體脂率、肌肉量等指標,幫助更多面地了解個體的健康狀況。
肥胖的干預措施
新版《體重管理指導原則》還強調了肥胖的干預措施,包括:
1.飲食調整:減少高熱量、高脂肪食物的攝入,增加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質的比例。
2.增加身體活動: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等。
3.行為干預:通過心理咨詢、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,幫助個體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4.醫學干預:對于重度肥胖者,可以考慮藥物或手術治療,但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。
新版《體重管理指導原則》的發布,為公眾提供了科學的體重管理依據。通過結合BMI和人體成分分析儀的數據,可以更多面地評估個體的健康狀況,并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措施。希望公眾能夠積極關注自身體重,科學管理,從而降低慢性病的發生風險,提升生活質量。